日前,由陜煤集團打造的煤炭分質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項目一期180萬噸/年乙二醇工程,在陜西榆林正式開工。作為全球在建最大的煤制乙二醇裝置,項目從設計之初便備受關注,總投資高達219億元。
重金砸入煤制乙二醇行業(yè)者,遠不止陜煤一家。記者梳理發(fā)現(xiàn),僅在7-8月,就有數(shù)十個項目公布最新進展,或成功簽約、或動工開建、或進入試車,且無一不是落戶地區(qū)的重點工程。企業(yè)投資熱情、地方重視程度可見一斑。
不過,與上游熱度形成鮮明對比的,卻是下游行情跌跌撞撞。上半年,全國乙二醇現(xiàn)貨價格一路下滑,現(xiàn)已跌至約4500元/噸。相比1年前8000元/噸的高價,降幅超過40%,且暫無止跌趨勢?祚R加鞭的發(fā)展之下,部分專家認為產能過剩風險初顯,行業(yè)需理性應對。
煤基路線具備競爭力
下游價格卻遭腰斬
需求旺盛、進口量大,以及來自煤基路線的自身優(yōu)勢,共同推動煤制乙二醇項目遍地開花。
記者了解到,作為典型的消費大國,我國對乙二醇的表觀需求量逐年增長。2018年,全國總需求達到1660萬噸,其中進口量約為995萬噸,國產自給率尚不足一半。“預計到2020年,我國乙二醇需求量將達1750萬噸,屆時仍有約900萬噸供應缺口。”石油和化學工業(yè)規(guī)劃院能源化工處處長王鈺認為,短期內,依賴進口的局面難以扭轉。
在此推動下,動輒百萬噸級的項目不斷涌現(xiàn)。除了傳統(tǒng)石油乙烯法路線,煤制乙二醇大有后來居上之勢,產能占比已超過總產能的40%。王鈺舉例,若以國際油價....